孩子在叛逆期,妈妈管住嘴,孩子的叛逆就过去了!
孩子的叛逆有多种原因形成,我的孩子从初中到高中叛逆的时间有点长,但叛逆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最难过的是孩子刚上高中,我当时觉得初中的叛逆终于过来了,怎么高中又开始了呢?可是为母则刚,我的“刚”也被孩子激发着,这次与初中不同的是我得学会的是闭上自己的嘴巴,温柔以待。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我只说一句:孩子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伤害自己。
父母们在小心照顾孩子的同时,可能会发现有的小孩在两到三岁时,脾气会突然变得很暴躁。
这时孩子会经常性因为一些小事对父母生气和发脾气,而且总是要和父母作对,惹父母生气,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可能进入“幼儿叛逆期”了。
闺蜜最近总是抱怨,说自己两岁半的女儿最近总是不好好吃饭,很挑食,有时她让女儿吃一些绿色蔬菜,女儿总是发脾气把蔬菜直接甩在地板上,还会对妈妈说“我就不吃,妈妈走开。”
而且闺蜜说,实际上她让女儿吃的那些蔬菜,她的女儿并不是不爱吃,有时她不提醒女儿,女儿就会乖乖的把那些蔬菜默默的吃掉,反而她提醒以后,女儿就发脾气不吃了。
闺蜜很纳闷,女儿不过两岁半,小小年纪怎么就突然就这个样子了?
其实孩子两到三岁时,是孩子的“幼儿叛逆期”,主要有这几种原因。
一、孩子的生理因素变化导致
孩子长到两到三岁时,不像婴儿期那样时刻需要大人的照顾和帮助,这时的孩子身体发育已较为完全,有了一定的自我照顾能力,他们能够自己拿勺子吃饭,也能自己穿衣服扣扣子。
因此对于父母的帮助和照顾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是“多余的”,同时认为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此时,当父母没有转变思想,依然对孩子照顾的太过周全与细致,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反感,从而对父母产生反抗的心思。

二、孩子的心理因素变化导致
当孩子长到两到三岁,他们就已经开始产生了自我意识,并且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是个大人了,父母应该给与他们尊重。
这时孩子面对父母的不容商量的要求,很容易产生和父母对抗的心理。
三、父母自身的原因导致
有的父母在两到三岁的孩子面前,还是会习惯于用摆出大人的模样和孩子说话沟通,觉得孩子太小,要听父母的话才行,而且父母才是权威,才是对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能总会在言语里对孩子说“必须”、“一定”、“不准”等这样的词汇,这时带着这样的词汇说话,语气往往不会好到哪里去,便也会导致孩子产生对抗父母的心理。
孩子进入幼儿叛逆期,从言行上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父母们要注意妥善处理
1、“妈妈走开”或“爸爸走开”
当父母帮助孩子吃饭的时候,孩子会自己拿过勺子,很不情愿父母围在在身边,可能会对父母说“走开”,表示拒绝父母的帮助。
2、“我就不”
当爸爸和妈妈提醒孩子不要做某一件事,或者一定要做某一件事时,孩子可能总会说“我就不”,任性的表达拒绝。
3、“不要你管”
当孩子执意想做某件父母觉得不安全的事情时,比如爬高,玩水时,面对父母的制止,孩子可能会说“不要你管”。

进入“幼儿叛逆期”,孩子胡乱的发脾气,父母们应该这样处理对待
A、让孩子冷静一会儿
当孩子大喊大叫时,可以放任孩子在单独的房间里待一会儿,让他冷静下来,并明白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B、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发脾气原因
孩子发脾气总会有个理由,父母可以耐心的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主动说出生气的原因,若是一些无伤大雅的要求,可以给与适当的满足。
C、父母改正说话态度
和孩子平时说话时,注意将“必须”、“一定”、“不准”这样的词汇,改为说“可不可以”、“能不能”、“行不行”这样带有选择征询意见的词汇,让孩子觉得被尊重。
有的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在两到三岁时,已经觉醒了对自我的认识,偶尔发发脾气并没有什么关系,可对于有些父母来说,孩子发起脾气来总是令人担忧的,毕竟在这个时期若不小心处理,很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养成。
我是木莲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兼插画师,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如果您在育儿路上,有关于孩子心理、饮食以及日常护理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可以来找我。
叛逆-产生原因叛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因为家长高高在上!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突然出现性情急躁、不听话的情况,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多属正常现象。但也有一些孩子存在较明显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心身健康和与周围人的关系。
逆反心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形成的原因包括:
1、家长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家长。其表现形式有粗暴和沉默两种。
2、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使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必然出现逆反。
3、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从而就以反抗来回答家长。
4、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认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往往却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5、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大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对事物渐渐有了自己思想、词汇也日渐丰富,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对父母的指挥及各方面的安排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不完全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有时还会有相反的相反和举止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暂时出现这种现象。
使小儿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
★家长不考虑小儿的意志、兴趣而独断独行,如小儿正玩得高兴时,家长要求他立即停下来,去洗澡去睡觉;小儿不愿意学画画,而家长非逼着他坐着画……如不按家长的意见行事就给予训斥或惩罚。
★不能满足小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儿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有好奇心,未知欲非常旺盛,如对于新买的玩具,其常会拆拆弄弄,敲敲打打,最终玩具被拆坏,或由于拆弄玩具而致小手损伤,此时,家长如果不是正面诱导而采取阻止反对或没收玩具的做法,则会使小儿心中耿耿不满,则会千方百计地想法拆开这个玩具。
★家长不尊重小儿,管教过“严“。小儿有自尊心,对于他们的正确想法和行为家长应予尊重、支持,如果小儿不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就要受惩罚,日久必会产生反抗,甚至对立情绪。
如何纠正小儿的逆反心理?
对于此类小儿,家长平时要多关心、了解、信任及尊重,鼓励他的正确言行,对于不正确的或无理取闹的言行,在小儿吵闹时可采取不理睬的方法表示反对,至小儿心平气和时再向他讲明道理。对于某些小儿想做而无法完成的事,家长可让他试一下,让其从实践中证明家长的意见是正确的。对于小儿喜拆玩具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长可采取与小儿一起拆开玩具共同研究的方法,这样既满足了小儿的好奇心,又保存了玩具。
总之,对于小儿的逆反心理,家长应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而不应简单、粗暴地干涉或不根据小儿意志独断独行。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湖南戒网瘾学校,湖南叛逆孩子学校,湖南特训学校,湖南问题青少年学校,湖南问题少年学校,湖南管教学校,湖南青少年管教学校,湖南全封闭式管理学校,湖南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4 湖南正苗启德管教学校 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TAG标签
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