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时,和父母最大的一次争吵,或者是矛盾吗?
我来说一个,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放月假回家和我妈妈大吵一顿。我家是开小卖部的,我妈妈喜欢打麻将,我爸爸经常要在外面忙其他生意,所以每次我放假的时候,我妈妈就想:趁着有人帮忙看店,我去打两局麻将。
从小到大,我的大部分周末都是这样度过的——帮我妈妈看店子。但那一次,我就是觉得特别烦,因为学习压力大,作业太多,我妈妈不但不理解我,不但不支持我安静地学习,反而要我在闹哄哄的店里看店。
于是我和我妈大吵了一顿,具体的话我记不太清了,但有一句记得特别清楚:这种女儿养了有什么用,动不动就朝自己亲妈大吼大叫。
和我妈妈吵了之后,我当天就返回学校了,学校离家差不多有100公里。那天晚上,整个宿舍楼就我一个人,静悄悄的,只听外面窗户外面呼呼地风声,和风把落叶吹起来的哗哗声,在那一刻,我想到了去死。
没错,“去死”,这是青春期孩子最常见的一个想法。但幸好第二天早上有一个同学也和我一样,提前返校了。我们聊聊天、逛逛街,不悦的心情很快就消散了。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0岁的男孩离家出走了一天一夜,爸爸妈妈找孩子找了一整天。后来孩子被救援队找到的时候,爸爸没有责备,什么都没说,看到只穿着短袖和拖鞋的儿子,爸爸二话不说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儿子披上了。
脱掉棉袄后的爸爸在寒夜中打赤膊,因为当时爸爸着急出来找孩子,穿上棉袄就出门了,所以秋衣都没来得及穿。

在这个新闻的底下,有很多人在 感慨“父爱如山”,也有很多人在说“孩子叛逆期,家长应该这么做”,还有很多网友在讲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大概都是:换做是我,我爸爸估计得把我打死。
比如这个:一个高中同学因为压力大要在学校跳楼,老师们和她爸劝了很久,终于下来了,不跳了,她爸在她下来后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甩了她一巴掌……
另一个网友回复:我爸也是啊,我高中很痛苦抑郁和他说想自杀,我爸第一反应就是扇了我一巴掌,说打醒你……
离家出走的事,其实我小时候也干过,不过没有这么惊天动地,大概就是拎着东西在外面转一圈后又灰溜溜地回来了。很多时候,回来后爸妈压根就发现不了我自己给自己演了这么一出大戏。

其实我们都是过来人,大家都是从小孩子长到青春期,再从青春叛逆期长大,然后才成为父母的。所以,我们现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种事,很容易就会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的心理、激素水平、脑功能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不受理性控制的,所以他们会出现敏感、易冲动、喜怒无常、不爱和家长沟通等等一系列被家长判定为“叛逆”的行为。
家长们聚在一起时,讨论得最头疼的话就是:现在孩子太难管了,管得松了,怕孩子学坏;管得严了,怕孩子想不开。

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学会这两点就可以了:
一、沟通
沟通问题,应该是我们大部分家庭通有的问题了,我们来看看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
·快去写作业,听到了吗?
·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我都低声下气跟你说话了,你还这种态度?
·听话,我不会 害你的,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们发现这些所谓的“沟通”问题出在哪里了吗?在我看来,这些应该叫命令更合适,家长们站在权威的制高点,拿鼻孔对着孩子发布命令。哪怕是家长自以为的“低头”,其实也满身的铠甲,随时准备和孩子开战。
真正的沟通是平等,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去交流。他们可以反驳你、不同意你,可以表达自己的任何意见,他们有表达任何观点的权利。而不是,他们一开口,我们就把他们的话扼杀在喉咙里。

并且,当孩子表达了之后,我们要做到认真听和思考,而不是耐着性子听他把话讲完就算完成任务,其实心里想的是:你这么小,你懂什么。
学会平等的孩子沟通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孩子愿意和我们心平气和沟通的基础。
所以,下次当孩子一放学就回房间,你一问话就嫌你烦的时候,不妨先反思一下你们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出现问题了。
二、家庭氛围

书里用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面临分崩离析的家庭,心理医生抽丝剥茧把这个家庭的各种细节都挖了出来,最终找到了整个家庭的病症所在。它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个又一个反转,看起来完全不觉得是在看心理书籍,倒像一本情节吸引人的小说。
书里有一个离家出走、闹自杀、整天和妈妈争吵的青春期女儿;一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爸爸;一个丧偶式育儿的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因父爱缺失而茫然又自大的儿子……
你看这家庭结构,和我们千千万个有问题的家庭多么相似。这本《热锅上的 家庭》非常适合我们每一个家庭看,尤其是爸爸和妈妈。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就是最好的情绪安稳剂。至于原因,我想你们再书中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或者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小时候的我们看到父母争吵、冷战时,自己的心情如何?或者是父母明明关系不和,但为了自己,还假装恩爱,我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希望我们都能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有爱、乐观的家庭氛围,也许有点难,但大家慢慢努力吧。
这里插一嘴,单亲家庭不代表不能有和谐的家庭环境,爸爸/妈妈,一样可以让孩子心理健康地长大。
孩子说这种话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心软,正式孩子看中了家长的这个弱点,才会屡次得逞,她说要离家出走要撞,你就让她离家让她撞,多几次这种强硬态度,孩子以后就听话了孩子嘛,我小时候还不是一样的,有时候太严厉了,但有时候你教训完她,就马上去和她一起玩呀,打打游戏什么的。这样孩子容易产生认错感!如果完后自己几天不理她,她会觉得自己没错!希望帮上好好说劝也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别让孩子就这么吓唬到了你绝对不能认输不然以后孩子就难教育了这样的孩子最好就是别顺着他来如果他说要撞就让他去撞不会真的撞的就是吓吓你们如果一次让他得逞了以后你们就没办法管教了首先做父母的应该自我反省一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是否是你们哪里做的也很偏激,找到问题根源。和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現在還小,要正確的引導寶寶。告訴她,你是父母的寶貝,一定要好好的聽話,不能亂想的。可能是宝宝看电视剧看新闻之类的看多了家长也要多反省下注意孩子的日常教育不能顺着他也不能太过责骂晕啊,怎么这么小就这么极端呢,是不是平时电视剧给看的多了呀你闺女好强悍啊,好好的教育她,温柔的教育你多关心关心她,是不是和大人学的呀!你们要以身作责,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不能打孩子,要说服教育为主要对她温柔尽量开导她
有句老话叫做黄金棍下出好人。因为从小你太惯他了,长大了他才会这样。如果还是这样下去,孩子的未来会出大问题。在他每次生气的时候,父母都是怎么引导他的呢?可能是家庭的氛围、亲人的对待,让他觉得很不舒服,想要逃离这个环境给他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每个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发脾气肯定是有原因,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而不是想怎么办。这个故事对你或许有帮助吧。
哈尔滨某中学初三的佳明在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后,选择了离家出走。惊惶失措的母亲在找到孩子后,很不理解地向心理咨询师诉苦:“孩子没有考好时,我总是鼓励她——这次考不好不要紧,只要努力,下回一定会赶上来的。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
上面所述那位初三学生的母亲可能未意识到,她那语重心长的鼓励对于已为学业焦头烂额的孩子来讲,也是一种压力。就好像孩子不慎跌入坑中,家长站在上面一个劲儿地喊“你很棒”“上来吧”,只会徒增孩子的焦虑和无助。这时,家长应该跳到坑中,理解孩子的困难和痛苦,找到和他的“共同体验”、“共同语言”,才能找到帮助他的有效办法,助他走出坑穴。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湖南戒网瘾学校,湖南叛逆孩子学校,湖南特训学校,湖南问题青少年学校,湖南问题少年学校,湖南管教学校,湖南青少年管教学校,湖南全封闭式管理学校,湖南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4 湖南正苗启德管教学校 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TAG标签
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