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究竟是好还是坏?阳阳是同事的女儿,6岁,非常顽皮,同事一度认为无法管教。同事常常对她说,女孩子要乖一点,她女儿就说:我不要乖,我才不要像你那样乖,总是被外婆欺负。
同事妈妈是个非常强势的女人,所以,我这个同事性格比较弱。从小就很听话,所以,别人一说她哪里做的不好,就受不了,要难受好几天。
同事一直就是一个过于悲观,又敏感的人,听不到别人说她一点儿不好。
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大家都担心一不小心说了什么,伤害到她。久而久之,她的朋友越来越少。
好在,她女儿不像她。
所以,那些太听话的孩子,长大以后总是容易被PUA。
而不太听话的孩子,反而,容易活出自己。
冬奥冠军谷爱凌,她妈妈对她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女孩子要听话,要乖,不要惹大人生气。而是鼓励女儿去做自己,放飞自己。
谷妈妈并没有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要求谷爱凌只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让她听从自己的内心,最大程度绽放自己。
谷爱凌强大的心理素质就是这样形成的,18岁的她就要参加三个项目时,普通人都会觉得压力很大,她却说:“不会有压力,三个项目,就有三个机会冲击奖牌。”
谷爱凌不仅擅长体育运动,平时时尚、美食个个都很在行。
所以,孩子还是不听话要比听话好,毕竟,父母也不能百分百自己说的是正确的。
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那么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人有抑郁症。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有个6岁的孩子去精神科就诊,结果到了医院之后,父母却觉得孩子是因为“打得轻”了。
看到这里,很惋惜,可是目前很多家长对这样类似的认知不在少数。
在需要爱的时候,却被迫坚强

从我们出生开始,这个社会就开始教育我们要成为一个好孩子,乖孩子。
因为好孩子才能被家庭、学校、社会接纳。
小孩子抽烟是不好的、骂人是不好的、产生冲突也是不好的。
长大后,这个孩子的确很懂事,凡事学会为他人着想,甚至会以牺牲的样子为他人奉献。
我的一个来访者就是这样,这个孩子上初中,看上去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结果一段时间却被很多同学排斥,ta走到哪被欺负到哪。
后来没过两个月,这个孩子就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吃药控制住症状,但就是不能回到学校,父母埋怨孩子没出息,甚至觉得在学校被欺负肯定是孩子自身出现了问题,结果找到我后,我和ta聊了几次,发现就是因为孩子“太善良”了,让周遭的同学都觉得ta是好欺负的,慢慢地这个孩子成了全班同学的“出气筒”,一旦这些孩子压力大,就会找他发泄。

成年人都知道,在一个团体中被排挤多么难以忍受,更别说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了。
这样的家长习惯夸大自己的坚强,却忽视他人的脆弱。
约翰·弗瑞尔曾在《小大人症候群》书中提到这样一群孩子:
渴望爱却很少得到;
总是体谅他人,却不善待自己;
在内心筑起高墙,几乎不袒露真实的情绪。
他们就是缺爱的“小大人”。
过去我们一直鼓吹不能让孩子被惯坏了,但殊不知从小没被惯过的孩子都缺爱了。
人的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系统,位于较低的部分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上层大脑则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额头后面的那部分。

上层大脑负责一些原始条件反射行为,比如呼吸、眨眼、情绪等。
而下层脑负责高级逻辑思考、控制情绪、自我认识、共情等。
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下层脑发展完整至少需要24岁左右。
也难怪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句话: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总是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肯定为生活主导,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内心压抑痛苦。
从小被爱的人,活得很无敌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则帖子非常有感触:
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样?

看到这里,连我自己都扎心,这不是人编出来的,而是事实。
最近冬奥会太火了,比冬奥会更火的是谷爱凌。
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才,人人都羡慕谷爱凌,可她们都无法成为谷爱凌的妈妈。

谷爱凌在第二跳出现失误,妈妈建议她挑战小一点动作力争银牌。
可谷爱凌却说自己可以挑战最难的。
妈妈没有和她据理力争,而是尊重孩子的意见,只是说:“这是你的比赛,尽情享受就好”。
这不是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昙花一现,而是二十多年来一直不变的相处模式。
谷妈妈从来没有倚老卖老,对孩子的各种决定从来都是尊重的,并且给予她最大的支持。
这让谷爱凌开始有很多兴趣爱好,滑雪就是其中之一。
当谷爱凌爱上滑雪,父母也并没有像很多家长一样放任不管,
十多年来,谷燕经常开车带着女儿,辗转于不同的兴趣班。
有时路程遥远,谷爱凌就在车上解决吃饭,写作业等问题。
但她不会给孩子设置任务,必须要做到什么程度。
这也让网上出现了一个段子很有趣:
“你怎么不能学学谷爱凌?人家做事多专注。”
“妈,你当年为啥没考上北大,没出国留学?”
谷爱凌的自我都是被看见、被重视、被鼓励的。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始终把她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在她已经展示出傲人的滑雪天赋后,仍然说“你要是觉得滑雪不快乐,那就算滑得再好也别滑了”。
谷爱凌,也始终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在滑雪、学习、生活中皆是如此。
所以,一个开挂的人生是从被爱开始的。
别让家长的错误,让孩子买单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搞心理的就是让家庭不得安宁,让家长为孩子的所有错误买单。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心理学在探讨原生家庭永远都是归因,而非归罪。
原生家庭的讨论正是向我们展示了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也让我们警醒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完善中所产生的力量。
探讨原生家庭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剖析,当你觉察到你隐形的伤时,便是你自我疗愈的开始。
我们也知道大多数父母是真的爱孩子的,但最可气的就是一些“固执”的家长,即便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后,还一味责怪孩子不能理解孩子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究竟为何。
有个孩子表白被拒非常难过,回到家后和妈妈讲了,妈妈结果来一句“就这”?然后每次家庭聚会都拿这件事当玩笑在家人面前开。
我们知道生命的存活的三要素:阳光、水、空气。
但要知道的是,作为人类,我们除了物质生存条件外,还需要情感生存条件。
我们在谈论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归罪,而是希望别让家长的无意失职,全部让孩子来背锅。
毕竟人生已经很艰难了,就不要让这些可怜的孩子遭受更多的艰难了。

记得我的语文老师曾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她说家应该让你感受到爱,因为当你走出家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在教你如何懂事听话。
??更多心理疗愈文,可以参考我的学习经验:
孩子到了叛逆期叛逆期,表现出不听话是很正常的,一方面叛逆期的孩子,会对家长的命令表现出很反感。尽量和孩子用商量的口吻说话。
另一方面要思考一下家长的要求是否合理,对于不愿意做的不要强迫孩子去做,如果别人强迫你做不愿意的事情,你也会表现出不听话的。
对于不听话的处理也要分情况:
如果一般问题,可以由着孩子的意愿来做,不然过多限制会抑制孩子天性发展。
对于安全、品行方面的问题要给他定规矩,讲究原则,让他知道什么不该做,做了有什么后果。管教他不是为他不犯错误,而是让他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才六岁的孩子,为什么要惩罚呢?有什么不能跟孩子好好说吗。惩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吗?请学会关爱,孩子还小,用惩罚不如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吧不要惩罚,她还小应该好好的沟通,多激励他,千万不可以对它进行体罚和恐吓好好讲道理吧。一、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学到应该如何做才对;二、让孩子知道哭闹的结果是得不到什么的;三、多和孩子谈一些幼儿园的事情,包括玩具、小朋友和老师,语言要表现的夸张和羡慕,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最好的地方;四、和孩子谈其他小朋友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孩子你也能做到,因为你是妈妈最好的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会因你的爱和引导走向。六岁的孩子正是懵懂时期,教育孩子要耐心,与孩子多交流,多引导,不要一味的训斥,教育要有方式,不要讲大道理,特别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从小事上正苗启德引导,多和孩子在一起,从游戏和玩耍之中开发孩子的潜在的智能,多鼓励、多夸奖,让孩子有信心,孩子一旦犯了错,不要马上教训,要帮他找出错误的所在。总而言之要耐心,有爱心,和孩子交心,做朋友。孩子错了,是父母没告诉他他的行为是错了,也就是说没有明确的是非概念。第一次犯错要告诉他错在哪,后果的严重性,如果是故意犯错,就要严肃的和他交谈,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结,用犯错来引起大人的注意。惩罚?不敢苟同!不打他不骂他光用感情折磨他`~呵呵`~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湖南戒网瘾学校,湖南叛逆孩子学校,湖南特训学校,湖南问题青少年学校,湖南问题少年学校,湖南管教学校,湖南青少年管教学校,湖南全封闭式管理学校,湖南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4 湖南正苗启德管教学校 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TAG标签
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