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出对作业实行统一管理,拿其中一条“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扶”来说,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高龄段的学生。
以初高中学生为例。
首先,绝大多数学困生的学习不是只有一门功课差,而是门门都差。
学生的成绩是他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表面上看是知识欠缺了,似乎把欠缺的知识补起来就完事,实际却没这么简单。
有些差在能力上,要记忆的记不住,要理解的理解不了,很多的知识点都会卡住。
举个例子,我是教初三化学的,每次轮到计算题,都有很多学生不会解简单的比例式,他们理解不了,可见学生的数学也差,他们的物理一般也差。
有些差在学习品质上,比如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如果学生在小学时是一张白纸,培养好的学习品质尚且需要很长时间,但若养成了坏的学习品质,纠正它需花费数倍精力。
其次,教师人手不够。一个主科教师平均带两个班,每班五十多个学生,学困生可能有十几个,普通中学更多,每天每学科都有新的内容,学困生都会有新的学习困难,落下一天的内容便会前功尽弃,教师基本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学生。
再次,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太满,早自习后上课、课间操,中午吃饭午休,下午上课课外活动,每项都耽误不起,用什么时间补差呢?
我曾经中午挤时间给学生补差,但仅仅偶一为之,因为学生忙得很,既要补习前面的,又要顾及当天的内容,而任务天天有。
要想帮助每一个学困生,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
我在评论区看到神评论:“如果学生回家不会做作业,就扣老师的奖金。”似乎在讲,只要老师够牛,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就能教好。
这是对教育的误解,就像郎平不可能把人人教成朱婷,刘翔的教练不可能把每个人教成刘翔一样,人和人是有差异的,神化或妖魔化老师,都不利于教育。
春节过后刚开学的这一个月,也恰好是我们贫困县分管教育的公务员们最繁忙疲惫的时段。我们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问题,怎样做好“控辍保学”和新学期未报到学生的“劝返”工作。
贫困地区“厌学症”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不过,这只是春季学期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压力骤增的直接导火索。更根本的内部因素还在于贫困地区,特别是集边疆、贫困、少数民族、山区四位一体的地区,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短板。我把这个恶性循环的作用机制概括为如下几个环节:
初始状态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国家平均发展水平,市场化、现代化的导入和外部帮扶力量的介入激活了当地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动力,有组织、成规模的务工浪潮出现。
外出务工人员走后,留下大量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只能采取以祖辈隔代监护的方式。隔代监护的问题在于:一是老年人体力不济,对小孩子的日常生活疏于管理;二是少数民族老年人本身就几乎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沟通存在障碍,对小孩子普通话的习得无能为力;三是贫困家庭收入捉襟见肘,对他们而言,不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自己负担学费的3-6岁学前教育就是一种奢侈品,只能选择“放养式”的自由生长,较城市孩子而言,天性固然得到一定呵护,但进入小学一年级,将直接面对语言关的重大考验。
我并不想使用“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但就我挂职近一年的调研所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儿童在一二年级普遍都在补普通话这一课,这是接受现代教育的前提条件。真正的小学教育,往往要随之滞后一到两年。一旦掉队,就会一步慢、步步慢,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消化存在障碍,自然也会逐年磨损学习探索的兴趣和动力,产生厌学情绪。

师资与学生不稳定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我们再看师资队伍的状况。由于贫困县的教育水平长期落后,因此,在教师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参加全省统一招考的情况下,具有本地户籍的考生往往也竞争不过外县、外州、外省那些一贯重视教育的地区培养出来的考生。日积月累下来,本地师资队伍中来自外地的教师人数就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我的挂职所在地能达到70%左右。
有人会说,教师还不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本地人比例呢?义务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在存在语言障碍、推广普通话还是一项艰巨任务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土客”倒置的师资状况,叠加前述留守儿童之种种困难,会是什么结果呢?本来就缺乏学前教育,把普通话的学习推迟到了小学,而外来教师又不通本地语言,必然进一步加剧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滞后状况。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后,外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扎根当地的热情也会受挫。进而,心思活络者以教师这一“事业编制岗位”作为跳板,无心教学,找准机会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回老家、离开教师队伍。
师资的不稳定再反作用于学生的不稳定,“厌学症”乃至辍学风险就有增无减了。这样一环一环地咬合在一起,根本停不下来之后,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会逐渐受挫。

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状况是个系统工程
我最近下乡调研和检查各个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条件和控辍保学基本情况时,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木丰中学“控辍保学”的个案研究》,给好几个中学校长也推荐过。
该书基于2009年沈洪成副教授在德宏芒市某中学的调研,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复杂场景和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至今还很有正苗启德。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一位校长和一位教师的两段吐槽。我曾在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和骨干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训班上读过这两段话,在座的校长老师莫不深有同感。此处亦将书中的这两段文字罗列如下,供关心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辍学问题的人们思考:
“读书到了强迫的地步,真的是一种悲哀。我们国家那么大的投入,产出那么微小。我们监考,(考试时间)两个小时,五分钟不到,学生就做完了,就在那儿讲话,就在那儿玩。ABCD弄完试卷就空着,文字题都是做不出来。就是考5分,也是初中毕业啊。初中毕业证又不能不发,一卡的话更没人读书了。我们不能尽培养失败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状况绝不仅仅是校舍、操场、图书等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办好民众满意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努力,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曹东勃(上海财经副教授,现挂职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心理:
首先: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先了解孩子出现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否是因为父母期望过高,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孩子在超负荷的运转中,就积蓄了对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厌恨,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其次: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家庭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孩子高层次需要,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家长适当地降低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孩子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
最后: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块制订一份适合又有针对性的学习作息时间表,但不必完全改变家庭日常生活规律。另外,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为孩子的学习和对家庭教育意见的分歧争吵,不要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子女感到唠叨个没完。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人情往来的应酬,吵杂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心绪不宁,烦躁不安,不能静心学习。开导他关于学习的作用,不甘人后的精神,奖励式的诱导孩子学习,
想到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你
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困境,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点。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要先了解这些学困生,才能对症下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以及对不同学困生的观察,我认为学困生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差,但不违反纪律。这些学生大多以前学习不认真,基础较差,升学后所学知识难度加大,学习跟不上,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干脆破罐破摔。这些学生学习不努力,上课不听讲,考试成绩差,信心不足,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心理,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群学生,老师应多找他们谈话,多鼓励、常表扬。在课堂上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话,在作业批改中多批一些进步真大,真棒等,评价的内容尽量具体些,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真心的在表扬他们,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认为自己可以学好的信心。在平常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以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学习,方法得当,持之以恒,自己完全可以学有所得,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差,而且纪律观念不强。他们大多是由于家庭原因所造成的,有些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有些是父母离异,通常这些学生都缺少管教,对自己的约束性不强。每当他们犯错之后,对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总是不当一回事,进出办公室、叫家长,更是小菜一碟。对于这样一群学生,讲大道理劝说效果肯定不大好的,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思路来思考。他们对于周边事物的无所谓态度是不是由于他们缺少参与感、责任感呢?我们应该让这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班级事物上来,让他们产生归属感。
搜索标签:
添加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本站关键词:湖南戒网瘾学校,湖南叛逆孩子学校,湖南特训学校,湖南问题青少年学校,湖南问题少年学校,湖南管教学校,湖南青少年管教学校,湖南全封闭式管理学校,湖南军事化管理学校
Copyright © 2012-2024 湖南正苗启德管教学校 版权所有
SITEMAP.XML
网站地图
TAG标签
lCP备案号: 鄂ICP备19029853号-7